-
心理学家:自卑是对自身的蔑视和憎恨
在自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诱惑,我们很容易因此而放松对自己,毁了自己的一生。人们为什么会残忍地对待自己呢?原因之一便是他就是他自己,与自己最为接近,也最容易成为自己的攻击对象。别人只是在有时候会成为攻击的目标,但是我们自己,...
-
9个坑爹的认知偏差 害我们总是多花钱
下面是与经济决策有关的9种判断失准的情况,它们出现在所有人的身上,了解它们可以减少我们犯错的机会。 1.现状偏见 人们倾向于认为已知的东西是最好的。即使面对其他更好的选择,我们仍然会选择自己以前选择过的东西。投资决策的研究发现了人们的这种偏见:...
-
为什么你的朋友都比你朋友多
这将是件很难堪的事情,但必须得有人告诉你,所以还是我来说吧:你可能是个杯具。你是不是有的时候觉得你的朋友的朋友总是比你多?你的感觉是正确的。他们的朋友确实比你多。还有,在健身房里,是不是每个人看上去都比你身体更好,在读书俱乐部里,每个人读...
-
金钱心理学 问世间钱为何物
跟食色相比,人对金钱的欲望,肯定不能算是与生俱来的天性。3岁的小孩,在过年的时候会伸出手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红包到手之后,就会把钱扔掉,只留下红包来玩。对他来说,尽管钱也是纸,但其色泽、样式和不能装东西的特点,不具有吸引力。 钱对成年...
-
杀人游戏 一场心理动机的角逐
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开来。有人称赞其为减压好手段,有人担忧游戏有暴力色彩。杀人游戏的利弊如何换算,只怕没人能说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是满足征服欲、发泄破坏欲?是缓解心理压力?...
-
男人爱修东西源自基因传统
“老公,别鼓捣了,快把冰箱送售后吧...
-
说谎心理学:爱上说谎病得不轻
韩剧《我的女孩》中的女主角特别善于撒谎 说谎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说谎:怕惹别人不高兴、希望获得赞扬、恐惧责难或者有些人干脆就是惯性说谎。面对谎言或者面对自己说谎,我们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揭穿、回避或者干脆没发现,因为...
-
爱名牌的人更易受到暗示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来,这反映了人们存在“易受暗示”倾向。现在,各种名牌广告对消费者狂轰滥炸,人们在形中接受了外部暗示。并把外部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进而认为无论哪种商品,只要贴上名牌商标,就是好东西。 其次,名牌消费还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可和外...
-
精神分析专家解读女人的5个不伦性梦
性梦是否代表了我们潜意识中的性欲望呢?梦中做爱的情节常常表达的并不是性的主题,而是暗示我们和他人的关系。5位女性讲述了5种类型的性梦,法国精神分析专家·蒙丹日罗(Jacques Montangero)解析了这些梦。 一、梦到同性恋 “我梦到我在一个兼营餐饮、住...
-
美女广告真的能影响消费者吗?
在中向我们推销商品的总是些俊男美女。有些产品我们能理解为什么要用美女帅哥做广告——比如漂亮妹子笑得春光灿烂,露出整齐绚烂闪闪发光的白牙,娓娓叙述着高露洁怎么怎么好;或者某帅哥略有几分陶醉地摸摸棱角分明的下巴,表示吉列剃须刀用了非常爽——这...
-
每个人都该有点秘密 生活才会更快乐
很多人都有秘密自我 近几年来,网络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互联空间中构建自己的世界。许多网虫同时拥有几个网名,在网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尽情发挥想像力和演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克尔博士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后,人们在网络世界中以...
-
血型与性格的关系真的科学吗
在经过了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后,小陈却最终因为血型与用人单位规定的A型血不符合,缘心仪的岗位。对此,招聘公司的解释是:他们需要情商高,在沟通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才,而某种血型恰恰符合这样的性格要求。那么,血型与性格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呢?...
-
你知道灵感从何而来吗?
灵感是什么? 灵感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在某种条件下进入激发状态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高级思维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极度兴奋,注意力和意识都极其集中和敏锐,一些长期思考着的问题,突然受到某种启示触发或积淀爆裂,灵感便来了。诗人的“神来之笔...
-
别人的痛苦超乎我们的想象
Jordan的研究团队要求63名大学生描述了他们近期的负面或正面情绪体验。与预期一致,负面的情绪体验(例如:与人发生争论、被一个男孩/女孩拒绝)与正面的情绪体验(例如:参加一个有趣的聚会、吃了一顿每餐)相比,更倾向于在私底下发生,并且这些大学生更倾...
-
我们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有道德
如果你有机会在一次考试中作弊,并且肯定不会被人发现,你真的会去做吗?回答这个假想的问题,你可能对自己有足够的洞察力,承认至少有些时候你确实会作弊。但如果不是抽象地做出预测,而是处在实际的情境中,你还会作弊吗?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Ri...
-
人数越多 干活越不给力
心理学家把“群体越大,干活越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惰化”效应。心理学家发现,“社会惰化”效应在现实世界中是个普遍现象,即使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也是如此。统计数据表明,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