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教你早期识别脊柱侧凸 解剖对全身机能的危害

骨科 2017-09-21 12:22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脊柱侧凸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杀手”之一。脊柱侧凸应早发现、早治疗。他说,青少年脊柱侧凸在各种脊柱畸形中最为常见。对脊柱侧凸的早期发现和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纠正侧凸,阻止病情加重。由于脊柱侧凸病人初期不痛不痒,毫无症状,若家长不太留意,常常很难早期发现。

如何发现孩子患有脊柱侧凸呢?张宏其教授为家长提供了三点识别方法:

一是在洗澡时注意小孩背部是否对称、是否有局部隆起。如有怀疑,可让小孩向前弯腰,保持膝部伸直,双上肢下垂,手指对齐,手掌合拢。自己站在小孩对侧,如有病变的存在,椎体的旋转可致后背一侧增高不对称。从小孩前面看常可见胸部乳房和胸廓不对称。发现以上异常则应立即到医院拍片检查。

二是检查皮肤是否有异常毛发、色癍或瘤样突起。异常毛发常提示存在脊柱裂等畸形,而色癍或皮下多发包块则提示有神经纤维瘤病可能。

三是检查小孩是否有步态异常。如有应检查骨盆是否水平,双下肢是否等长。由于不同侧凸的发病年龄不同,,应对小孩定期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张宏其教授说,对于超过20°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采取非手术疗法,常用的有支具疗法和体疗,其中以支具治疗最为可靠,体疗是辅助疗法。小于20°的侧凸可定期拍片,一般周期是6个月。如果无发展则继续观察,如有发展,则需支具治疗。支具需要24小时配戴,直至发育停止。每半年需拍片复查,以检查支具治疗效果,并根据身体生长情况调整或更换支具。配戴支具期间每天应进行1小时左右的体操或体育锻炼,以防支具配戴时间过长而出现肌肉萎缩,若配戴支具期间侧凸继续加重并超过40~45°,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由于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明确,并且多为进行性,保守治疗无效,所以除少数对称性畸形外,大多需早期手术治疗。手术年龄视畸形类型不同而不相同,如果是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或后凸,半椎体切除术是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手术年龄以5岁左右为好。那种认为等小孩长大后再手术的想法是错误的。

脊柱侧凸有哪些危害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支柱,头颅、躯干和四肢都附于其上。中轴发生侧弯扭曲,与它相连的胸廓随之发生扭转,骨盆发生倾斜,内脏移位,进而引起全身机能改变。

先从脊柱本身的变化说起吧脊柱侧凸大多先发生在胸椎,或胸椎与腰椎交界的那一段。最先发生的侧凸叫做主凸,或叫主弯。主凸的出现,使两肩和骨盆发生倾斜,身体的重心被迫移向一边,失去平衡,无法直立站稳。为了恢复身体平衡,只有在主凸的上下,形成与主凸方向相反的侧凸,来抵消主凸所引起的重心移位,以图恢复平衡。所以,后来出现的侧凸就称为代偿性侧凸。若代偿测凸发展完好时,上下两代偿侧凸角度的和就相当于主凸的度数,脊柱恢复平衡,两肩和骨盆重新恢复到水平位。如果主凸发展很快和严重,一时代偿不过来,脊柱仍不能保持平衡。

若主凸位置较高,上方的代偿性侧凸,可能波及颈椎,颈椎测弯又影响头部和两眼平视,代偿的结果会使病人面部不对称,出现半边脸较大,半边脸较小。若主凸位置很低,代偿不全的结果是骨盆继续保持倾斜,而出现两下肢相对性不等长,而使病人跛行。

主凸的存在使组成主凸的各个椎体,和各椎体的不同部分,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处在凹测的骺体骨骺承受着异常强大的压力,生长受到阻碍,甚至停止。而凸侧的椎体骨骺所承受的压力小,生长不受阻碍。这样不对称生长的结果,使椎体逐渐变成楔形。

侧凸和楔形变使椎体逐渐向凸测旋转,棘突则相应地转向凹侧,但由于软组织的异常牵拉,棘突也往往发生弯曲。,各棘突连线所显示侧凸程度比整个脊柱的侧凸程度要小得多,椎体旋转的结果,紧附于胸椎肋横突上的凸侧的肋骨头、颅和后段,亦跟随旋转,但肋骨的前端受整个胸廓牵连和躯干肌肉的作用,不能相应旋转。,凸侧肋骨之后段发生弯曲,在后形成刀背畸形;

在前方由于变直靠拢,使凸侧胸腔体积严重缩小,肺组织可受到严重压迫。因而引起肺活量减少及其他肺部并发症。如果是7-8岁的孩子,肺实质正在发育时期,胸椎侧凸若超过60度,将造成严重残废。

心脏受到胸廓变形的推挤而向下向外侧移位。肺组织受压和气体交换不足,使心脏的负担加重而发生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而右心的改变尤为严重,这是脊柱侧凸所引起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主动脉可因脊柱侧凸面向凹侧移位,并可发生扭曲和狭窄现象。肺动脉及其他动、静脉也可发生类似移位现象。

食管向凹侧移位,胃向下移,呈直立位,幽门可降到脐下。肝、脾受邻近肋骨挤压而变形。大小肠推挤至下腹部,并因躯干变短而明显受压,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致慢性营养不良和贫血。

脊柱侧凸的迅速发展,使脊髓和神经根不能相应变化,可引起神经根麻痹, 大小便失控。严重者,可因侧凸顶部的脊髓受压而发生截瘫。

,脊柱侧凸看起来只是躯干外表的畸形,实际上它严重影响着内脏的功能,危害身体健康,应当及早防治。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