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要从年轻开始预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疾病。想象一下,轻微的摔倒就可能引发骨折,甚至用力咳嗽也会导致骨骼断裂。这种脆弱,就像是骨头里的空洞,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故事从骨科接诊的一位老人开始。因为一次不太严重的摔倒,她遭遇了骨折。X光拍摄后,发现她的骨头里的皮质骨只剩下薄薄的几毫米,骨小梁结构稀疏,这都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人的骨头就像一座房子,需要骨小梁支撑。如果钙质流失,就像“豆腐渣工程”,无法承受应有的重量。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质量和密度发生改变,骨的生物力学特性也随之改变。
骨质疏松症尤其偏爱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40岁以后,由于身体各项功能逐渐减退,钙的吸收减少而流失增加。据统计,我国老年人骨折发生率高达6.3%-24.4%,尤其是高龄女性老人。
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为轻微的外伤就两次骨折。这正是因为更年期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绝经随之而来。雌激素的减少会导致骨骼中钙质的大量流失。而我国女性运动量相对较少,牛奶摄入不足,食物中的钙吸收量也不足。绝经后的三到五年,每年会丢失大量的钙。女性到了60岁,骨质疏松率高达40%。
与女性相比,男性骨质疏松发生较早,往往自中年期(40岁左右)就开始骨量减少。如果在这之后的十年内未加防治,那么自50岁后骨量丢失会更明显,速度也会加快。虽然男性骨架较大,横断面积也比女性大25-30%,因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的几率要低于女性,但骨质疏松症带来的疼痛和乏力却比女性明显,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男性也需要预防骨质疏松症。
那么如何防治呢?了解钙的摄入量是关键。不同国家的钙摄入推荐剂量各不相同。在我国,推荐成人每天摄入800毫克的钙。很多人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获得足够的钙质,但有些人需要额外补充钙剂。特别是更年期妇女、孕妇、青少年、老年人、服用激素类药物、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患者,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
防治骨质疏松,不仅要关注钙的摄入,还要关注其他生活方式和习惯。多晒太阳、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是关键。
骨质疏松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疾病。无论男女,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只有做好预防和治疗,我们才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在纷繁复杂的钙剂市场中,挑选一款高效优质的钙制剂成为了消费者的首要任务。我们建议大家优先选择那些钙含量较高的合成钙制剂,因为合成钙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并且离子状态的钙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在胃酸分泌的适宜环境下,钙的吸收效果最佳,最好随餐时服用钙片。
对于骨质疏松症这一“静悄悄的杀手”,治疗及预防策略多面且综合。在治疗方面,主要有三大手段:一是通过补充钙和维生素D来提供骨骼生长的原材料;二是使用能够抑制骨吸收、促进骨重建的药物;三是结合中医理念,如饮用补肾密骨汤和服用促进骨再生的中成药。关于激素替代治疗的争议仍在继续,需要患者和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骨头汤由于脂肪含量较高,对于骨质疏松尤其是新近骨折的患者并无太大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骨质疏松应当从年轻时开始。人的一生中,骨骼健康状态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35岁之前,骨代谢活跃,摄入的钙质能够迅速沉积在骨骼中,此时是骨骼最为强壮的时期。随着年纪的增长,骨丢失逐渐超过骨形成,体内含钙量逐渐下降。年轻时通过均衡饮食、持续补充钙质和室外运动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增加骨骼中的钙质储存,为中年后的骨骼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儿童,则应从婴儿期和青春期开始关注钙的摄入。除了日常饮食中的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虾皮和紫菜等,还需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日晒在体内激活,也可以通过补充鱼肝油来获取。
坚持有规律的室外体育锻炼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走路、慢跑和有氧运动等不仅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还能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医生提醒我们,骨质疏松的症状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一旦出现骨折等症状,往往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当您出现开步走或身体移动时腰部疼痛、背部或腰部无力、疼痛或驼背等现象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诊治。
保护骨骼健康需要从年轻做起,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必要时的钙剂补充,为骨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治疗骨质疏松,确保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