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莫进误区
骨质疏松症:深入了解与应对
骨质疏松症,这一骨骼健康问题,涉及多种原因,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当骨组织经历正常的钙化过程时,钙盐与基质保持正常比例,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量逐渐减少。这种代谢性骨病变的特征在于骨骼疼痛以及易于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方面,骨质疏松症带来的疼痛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尤其在腰背部,这种情况在疼痛患者中占到了70%~80%。疼痛随着脊柱两侧扩散,特定的体位如仰卧或坐位可能使疼痛减轻,但在直立、久立或久坐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当骨量丢失超过12%时,骨痛的症状开始显现。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情况下,椎体可能会压缩变形,导致脊柱前屈,这可能引发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从而产生疼痛。除此之外,骨质疏松还可能导致身长缩短和驼背,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引发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除了上述表现,骨质疏松还可能影响呼吸功能。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这些变化会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使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于老年人来说,骨折后的愈合过程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在骨折发生后,老年人应避免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不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还会增加骨折致死率。根据病情,老年人应积极接受内固定等手术,并在术后尽早下床活动。长期卧床会进一步降低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缺氧的风险,可能诱发心肌梗塞。
面对骨折后的状况,动还是不动需要依据骨折部位来确定。对于椎骨骨折的老人,未愈擅动可能会造成驼背、甚至瘫痪。对于四肢骨折的老人,除了被固定的部位外,应尽可能多地活动未被固定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并有助于缓解疼痛。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了解骨质疏松的症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以及及时就医都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适当的护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骨折后不必盲目“大补”
当人们遭遇骨折,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喝骨头汤、服用钙片,越多越好,仿佛这样能迅速恢复。但实际上,这种观念并不准确。骨折后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补钙不仅不能帮助骨折愈合,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增加肾脏的负担。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长期卧床,肾脏的排尿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钙盐沉积可能会导致尿路结石的形成。对于骨折后的饮食调理,我们需要更加明智和谨慎。
骨折后并不意味着要完全避免营养补充。适当的营养摄入对于骨骼的恢复至关重要。其中,骨头汤每周饮用一两次是个不错的选择。富含胶原蛋白的食品,如猪蹄、猪皮和鱼胶,都值得推荐。这些食品不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还有助于钙磷的吸收。蛋、鱼虾、牛奶和豆制品等食品也是良好的钙源。维生素C、水果和蔬菜也是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身体的全面营养吸收。
但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应该多样化,不应偏食。单一食物的过量摄入并不能带来全面的营养补充。相反,全面均衡的营养才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康复。
在骨折恢复的这段日子里,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反应,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骨折带来的挑战,更快地恢复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