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补钙治骨质疏松还不够
科学补钙,守护老年人健康
一个因骨质疏松而经历股骨颈骨折的老人,经历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出于对骨折的担忧,未与医生沟通便大量摄入钙片及钙制剂。半年后的腰痛和血尿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因过量补钙,她患上了肾结石,血钙浓度也远超过正常范围。这不禁引发我们对于如何科学补钙的思考。
面对铺天盖地的补钙广告,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宣传,许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趋之若鹜。这样的补钙方式真的正确吗?如何才能真正科学地进行补钙呢?
专家指出,骨质疏松症带来的疼痛及其可能引发的骨折致残甚至致死等严重后果,让老人们心生恐惧。再加上广告中对补钙作用的夸大宣传,许多老年人开始盲目补钙。过量补钙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老年人在认识上存在的三个误区是主要原因。
误区之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许多老人误以为,吃钙片就能防治骨质疏松。专家指出,骨质疏松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是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无论男女,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的峰值骨量,此后便开始骨丢失。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之二: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如盲目补钙,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对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补充钙剂可能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误区之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人认为,钙补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专家指出,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可能引起并发症。通常,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钙的吸收是复杂的过程,不是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
科学补钙至关重要。老年人在补钙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明确自己的骨质状况及补钙需求。在补钙过程中,定期监测血钙浓度,避免过量补钙带来的风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平衡,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老年人的健康。钙的含量在血液中需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当钙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引发高钙血症,其潜在后果不可小觑。如同芦玉秋老人的经历,高钙血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我们不必因此而惧怕钙的摄入。最安全且有效的补钙途径,就在于我们的日常饮食之中。相比于药物补钙,通过食物补钙更为稳妥,也更不会引发血钙过量的问题。
在我们的餐桌上,有很多富含钙元素的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比如,一杯香浓的牛奶就含有丰富的钙。每天坚持饮用两杯牛奶,是我们补钙的基础。奶制品、虾皮、黄豆、青豆、豆腐、芝麻酱等食物也是钙的宝库。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选择,就能轻松获取足够的钙。
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那些可能导致钙流失的行为。比如,少喝咖啡和可乐,避免吸烟,因为这些习惯都可能导致骨量的丢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补钙方式被我们忽视,那就是晒太阳和户外运动。专家指出,阳光的照射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而户外运动则能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健壮程度。老人们无需每天服用钙剂,只要遵循这些简单的建议,就能轻松维持体内的钙平衡。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注重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享受阳光和户外运动,让身体在自然的呵护下,保持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