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行变的演变过程
颈椎的退变之旅,仿佛一场无声的战役。在这场战斗中,颈椎疾病退变可以分成两种角色生理性退行性变和病理性退行性变。病理性退行性变,往往伴随着临床症状,让人备受折磨。下面,让我们深入了解颈椎退行性变的演变过程。
第一步,颈椎的肌肉、韧带开始劳损。当我们沉浸在工作与生活的忙碌中,受到外伤、劳损、风寒湿刺激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颈椎的肌肉、韧带、肌腱便会出现劳损。此时的它们,像是疲惫的战士,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肌肉紧张、颈肩部僵硬、酸痛,血液循环不畅,弹性下降。这些变化不仅降低了对颈椎的保护作用,还影响了颈椎的血液营养供应。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在椎间盘变性、脱水的基础上,椎体间关节出现松动和异常活动,加剧了韧带和椎间盘间隙的形成。
伴随着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血肿逐渐形成。这些血肿不仅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各种症状,还增加了韧带下面的压力。我们通常会将其诊断为颈型颈椎病。
第二步,颈椎生理弯曲度开始改变。当颈椎的肌肉、韧带出现劳损后,对颈椎的保护功能下降。为了应对新的生理环境,颈椎生理弯曲度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反弓。很多颈椎病人在进行颈椎照片检查时,会收到“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生理弯曲变直”的报告。
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后,会对颈部的肌肉、血管、神经造成牵扯,引发头晕、手麻、颈肩部酸痛、颈椎僵硬等症状。这些症状在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都有所体现。如果对神经和血管造成影响,就是混合型颈椎病了。
第三步,颈椎骨刺(骨质增生)形成,颈椎间隙变窄。在劳损的基础上,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由于颈椎弯曲度的改变,关节磨损在颈椎活动中出现。椎间隙血肿形成后,肉芽组织逐渐增多并机化,血液中的钙盐也沉积在此,形成突向推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刺。这些骨刺可能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牵拉和其他因素而不断增大、质地变硬。
椎间隙内是椎间盘的领地。椎间盘能维持颈椎正常的形态及生理功能。一旦椎间盘变性,势必破坏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成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当椎间隙变窄,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了颈椎间盘内压增高,可能存在经椎间盘突出(膨出)的风险。
第四步,颈椎间盘突出与颈椎管狭窄的威胁悄然来临。随着颈椎退行性变的加重,椎间盘纤维环持续退变,受到自身重力性及外力性的双重挤压。在这双重压力下,细微的裂隙逐渐出现并扩大,可能导致髓核在外力挤压下从裂隙中溢出。这溢出的髓核若刺激、影响了相邻的脊神经或脊髓,便引发了相应的临床症状,构成了颈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椎管硬膜囊,被压迫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无菌性炎症刺激,反过来促进了颈椎骨质增生的发生以及黄韧带肥厚而出现颈椎管狭窄。突出的颈椎间盘也会压迫部分椎管,导致阶段脊髓变性,神经传导功能丧失而形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的症状可能包括走路不稳、四肢麻木、腰部紧束感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