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科 2025-06-26 21:23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和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骨骼疾病。它导致骨折的风险显著上升,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一种骨骼系统疾病,其中包含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

骨质疏松性骨折,也称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当患者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轻微的外力作用或日常活动也可能导致骨折。这种骨折属于病理性骨折范畴,常见于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等部位。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难点。患者骨折后卧床会导致骨丢失加速,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骨折部位的骨质状况较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较为困难。内固定治疗在这种情境下稳定性较差,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也容易被吸收。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可能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随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治疗时易出现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征包括骨折的一般表现和特有表现。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的重要手段,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显著价值。CT和MRI等先进影像技术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骨折信息,对于复杂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理想的治疗是这四者的有机结合。在尽可能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进行骨折复位,并在牢固固定的基础上鼓励肢体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再骨折的发生。

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所以整复和固定的方法应以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优先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治疗方法,不过于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更应着重于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对于确需手术的患者,应充分考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采取特殊内固定器材和内固定技术,如使用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螺钉等。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器材,并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

在康复治疗方面,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既要遵循一般骨折术后的康复规律,又要针对其骨质量差、内固定不牢固及骨折愈合缓慢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强调早期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其中约85%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伴有疼痛症状,而其余15%可能无明显症状。胸腰段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这一信息对于预防和治疗的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深藏的痛与疗愈之路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轻微的摔倒或撞击,可能会忽视背后隐藏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这种骨折主要包括椎体压缩骨折和椎体爆裂骨折。尽管外伤可能轻微甚至无明显痕迹,但疾病的真实面目却可能隐藏在背后,容易被误诊为腰背肌劳损。

诊断这类疾病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依赖患者的年龄、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来揭示真相。一旦怀疑骨折,X线平片会显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迹象。骨密度测定和CT扫描可以进一步确认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骨折类型。MRI检查则能准确判断骨折是否为新鲜损伤,并了解神经损伤的状况。

针对椎体爆裂骨折,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神经状况来决策。若无神经压迫症状,患者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并进行支具外固定。但如果伴有神经症状,手术成为必要的选择,包括神经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及融合治疗。对于椎体压缩骨折,我们应根据压缩程度和疼痛状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建议采取的微创手段,它们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稳定脊椎,恢复生理弧度,让患者早期活动。

当我们转向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时,面对的是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这两种骨折愈合困难、致残率高、康复缓慢,且病死率也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一般情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而对于手术治疗,我们会采用外固定架、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方法。对于股骨颈骨折,我们会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采用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髓内或髓外固定,并特别强调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营养补充剂、钙剂、维生素D等都是关键元素。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能减缓骨量丢失,改善骨矿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础。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是关键,特别是在骨折早期,骨吸收增强,需要选用抑制骨吸收药物来阻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不仅是对抗一种疾病,更是在追求健康和生活的质量。让我们携手专家,共同面对这一挑战,为身体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重塑骨骼健康: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与双膦酸盐的协同作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骨骼健康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骨质疏松,一种骨骼疾病,严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了解并合理利用降钙素、钙剂、活性维生素D3、双膦酸盐等药物,以及采取适当的自我预防措施,对于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降钙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能够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增强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在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方面,降钙素表现出显著的效果。早期应用降钙素不仅可以止痛,还能改善或防止急性骨丢失,尤其对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更是首选治疗药物。

钙剂的合理使用也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关键。钙的吸收主要在肠道,因此口服是最佳的摄入方式。补充足够的钙剂,有助于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活性维生素D3不仅能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增加骨量,降低再骨折的风险,还能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有效防止跌倒倾向。

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够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显著降低骨折风险及骨折后患者死亡率。尽管有研究表明双膦酸盐可能影响骨痂改建的质量,但在其应用上仍存在争议。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在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方面表现出良好疗效。这种药物可能会增加卧床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有静脉栓塞病史及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久坐)应禁用。

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应采取自我预防措施。限酒、适度控制体重、坚持日常适度肌力锻炼及全身平衡性与协调性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增加日照、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都是维护骨骼健康的有效途径。

通过深入了解并合理利用这些药物,结合适当的自我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共同关注骨骼健康,塑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活!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