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什么?症状有哪些?
解读神经根型颈椎病:成因、机制与临床表现
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导致了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症状与脊神经根分布区域紧密相关,表现为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其成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病因
髓核的突出或脱出是主要原因之一。
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创伤性关节炎以及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也可能导致脊神经根受到压迫。
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同样不可忽视。
除了上述因素,根管的狭窄、根袖处的粘连性蛛网膜炎和周围部位的炎症与肿瘤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
发病机制
由于多种发病因素的存在,其病理改变较为复杂。
根据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症状及临床体征会有所不同。前根受压主要表现为肌力改变,后根受压则感觉障碍较为严重。
在狭小的根管内,多种组织密集,当一种组织受压时,其他组织也可能受到影响。
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通常同时出现,但由于感觉神经纤维较为敏感,感觉异常的症状会更早出现。
临床表现
颈部症状:
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轻重不一。
因髓核突出所致者通常伴有明显的颈部痛、椎旁肌肉压痛及颈部立正式体位。
单纯性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颈部症状可能较轻微或无特殊表现。
根性痛:
最常见,其范围与脊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
伴随该神经根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如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
根性肌力障碍:
前根受压时,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出现肌萎缩。
受累范围仅限于该脊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组,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表现最为明显。
腱反射改变:即受累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活跃,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需与对侧相比较。若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受累。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的出现。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颈椎病虽然常见但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后果。5、体征与表现
对于颈椎疾病的体征表现,急性期及以后根受压为主的患者,进行脊神经根张力的牵拉性试验时,结果大多为阳性。而在颈椎挤压试验中,如果表现为阳性,那么很可能与髓核突出、髓核脱出及椎节不稳等病例有关。若是因钩椎增生所引起的症状,则大多为弱阳性;若是由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则很可能表现为阴性。
检查与诊断
检查过程中,X线平片可以揭示出不同的病因导致的各异表现。一般常见的异常改变包括椎节不稳、梯形变、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孔狭窄及钩椎增生等。而通过MRI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椎间盘变性和髓核后突等细节,甚至能观察到髓核突向根管、椎管内的情况,而且大多数偏向患侧。
在诊断时,主要依据包括典型的根性症状,如疼痛和麻木等,这些症状的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颈试验和上肢牵拉试验的结果也十分重要,多数情况下这些试验呈阳性。对于诊断明确的病例,无需重复进行这些试验。影像学检查如X线平片和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加明确的诊断依据。
治疗方案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境。
非手术疗法中,各种有针对性的治疗均有显著效果。常用的方法包括增大椎间孔来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如患者做头部的牵拉动作,使用颈椎牵引器等。其中,头颈的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以及纠正不良体位尤为重要。手法按摩亦有一定疗效,但操作时需轻柔,避免粗暴以免引起意外。物理疗法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使用康金舒乐枕、镇痛安眠垫等,可以很好地缓解颈椎关节病变对周围组织的炎症刺激。
而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主要包括:正规非手术疗法3个月以上无效且临床表现、影像学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疼痛剧烈;非手术疗法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手术时,以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为佳,此术式不仅疗效好,而且对颈椎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对于伴有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的患者,可以选择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虽然从后方切除或刮除椎体侧后方的骨性致压物的颈后路术式有一定疗效,但因易引起颈椎成角畸形,目前已被逐渐放弃。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旨在缓解病情、恢复功能并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