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35岁后易骨质疏松 奶制品是最佳补钙选择
女性的骨骼健康,如同大厦之稳固,至关重要。一旦骨骼变脆,人体的这座大厦便面临危机。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在风华正茂的20多岁至35岁左右,骨量达到了高峰,仿佛积蓄了满满的能量。从35岁开始,人体的钙质便开始悄然流失,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
一项关于中国骨健康常识的调查揭示了惊人的事实:在应该积极补钙的女性群体中,大多数人仅将中老年和孕妇视为补钙的重点对象,仍有约90%的女性对成年女性补钙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很多人误以为骨架小的人更容易患骨质疏松,而骨架大的人则相对安全。专家指出,这一观点并不准确。
虽然骨架小的人骨骼总重量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骨架大的人就能幸免于骨质疏松。实际上,人体的骨密度在35岁左右达到峰值,这是骨骼健康的“黄金标准”。此后,骨质开始逐渐流失,流失的速度则受到遗传基因、饮食结构以及运动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专家强调,对于成年女性而言,要想减缓骨质流失,唯一的策略就是在35岁之前尽可能地多补钙,为自己在“骨头银行”中积累更多的“存款”。如果女性在骨密度峰值较低或在骨质流失时未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都可能为未来的骨健康埋下隐患。骨质疏松的预防应尽早开始,提高骨密度峰值并延缓骨质流失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关键。
尽管我们都知道牛奶是补钙的绝佳食物,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版)指出,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普遍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钙的摄取严重不足。约90%的居民每日钙摄取量仅达到mg左右,不足推荐摄取量的一半。
专家建议,奶制品是最佳的补钙选择,特别是成年女性,应该特别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建议每日饮用不少于300g的液态奶或50g的配方奶粉,以有效补充钙质。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误以为只要补钙了就无需担心缺钙问题,也无需运动。被吃进的钙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吸收过程才能被骨骼吸收。只有多运动、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频率,血液中的钙才会向骨骼中转化。运动能帮助提高钙的吸收和保持骨密度。如果仅仅依赖补钙而忽视运动,效果将大打折扣。建议成年女性坚持锻炼,最有利于骨健康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爬楼梯和跳舞等,每周至少进行两次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