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当今国际通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的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订立的RA标准。这一标准如同一张精准的导航图,引导我们了解并诊断RA。只要符合ACR的7项条件中至少4项,即可确诊RA。此标准的敏感性高达94%,而特异性也有89%。但有时候,对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者处于非活动期的RA患者,很容易被我们忽视,造成漏诊。
表3-3: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
1. 晨僵,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
2. 关节炎症状出现在至少三个不同的关节区,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和膝关节。
3. 肿胀涉及手部的关节,包括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 出现对称性关节炎,即左、右两侧的相同关节出现炎症,特别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跖趾关节。
5. 皮下结节的出现。
6. 射频阳性,即RF(类风湿因子)在正常人的检出率小于5%。
7. 手和腕关节的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二)诊断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是一场综合性的“侦探游戏”,需要搜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的证据。虽然诊断通常并不困难,但对于某些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或早期RA,可能会带来误诊或遗漏。对于这类患者,除了常规的血、尿常规检查外,还可以借助血沉(ESR)、反应蛋白(CRP)检查以及磁共振显像(MRI)来揭开真相的面纱。
(三)活动性判断
要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我们需要关注一系列指标:疲劳的严重性、晨僵的持续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量、关节功能受限的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ESR、CRP和血小板等。这些指标像是一盏盏指示灯,帮助我们了解RA的活跃程度。
(四)缓解标准
当类风湿关节炎达到缓解状态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迹象:晨僵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无疲劳感,无关节痛,活动时无痛感或关节无压痛,以及无关节或腱鞘肿胀。这些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帮助我们了解RA的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