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奥秘: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与治疗之路
当我们提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许多人或许并不陌生,但关于它的具体信息,可能知之甚少。那么,究竟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哪些人群属于高危群体呢?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主要影响35-50岁人群的常见疾病,男女比例约为3:1。在我国,患者数量高达500万,患病率达到了惊人的0.41%。其发病的背后,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差异,以及细菌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此病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为主,如手、腕、足等小关节的反复发作,且呈对称分布。早期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可能出现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如翻身、扣衣扣、握拳等活动。到了晚期,关节的僵硬畸形可能伴随骨和骨骼肌的萎缩,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残疾。
面对这样的疾病,患者们除了接受必要的治疗外,还需要保持健康的心态。毕竟,有74%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认为疾病对心情产生了消极影响。“遵从医嘱、管控生活、健康心态”是类风湿患者应遵循的三原则。
在药物治疗方面,当前国内外应用的药物以及植物药都只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而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破坏。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以及植物药等。生物制剂如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等)也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于手术治疗,滑膜切除术、关节形成术、软组织松解或修复手术、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除了医疗手段,家庭保养也是关键一环。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管理,并尝试地中海式饮食,多摄入富含水果蔬菜、谷类豆类、鱼类及橄榄油的食物。使用甲氨蝶呤的患者应常规使用维生素B并避免饮酒;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淋雨和受潮。
至于运动疗法,高强度的运动如竞走、跑步、搬动重物等应避免。推荐患者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爬楼梯等。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至30-60分钟,每周可进行多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是一种挑战,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特点,采取正确的治疗与保养方式,就能有效应对。对于追求健康的人们来说,太极拳是极富吸引力的养生健身运动。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有一套专门的运动疗法,其中包括握拳伸指运动、腕部活动、髋部锻炼以及脚部伸展运动等。这些动作简单易行,对于缓解病情有着显著的效果。
每天进行两次握拳伸指运动,每次循环做20次,有助于强化手部肌肉,缓解关节僵硬。而腕部活动同样重要,将一手置于桌面上,另一手进行弯曲抓指动作,也是每天两次,每次20次,可以增强腕部关节的灵活性和力量。
髋部锻炼是另一个关键部位。坐于地面,双腿稍分开,然后朝外和朝内坚持5秒,从每天5次开始逐渐增加至20次,有助于增强髋部肌肉的稳定性。脚部伸展运动也不可忽视。手掌推墙,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使小腿肌肉处于绷紧状态,坚持30秒,重复三次,有助于拉伸腿部肌肉,增强关节灵活性。
除了上述运动疗法,快速走路和倒走也是很好的选择。快速走路即每分钟走120步,倒走则需要在平道或广场上进行,每次走100至200步。这两种方式可交替进行,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情绪管理同样重要。约74%的患者会合并情绪问题,因此患者本人应积极参与业余活动,改善生活方式,分散注意力。家人在日常护理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帮助其保持乐观态度。当病情反复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
太极拳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其舒缓的动作和低强度的运动特点十分适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患者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有助于病情的改善。为了保障运动的效果和安全,建议在局部保温的前提下进行活动。每天1至2次的运动,并不断坚持,设法使运动变得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