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人工紫外线治疗法
紫外线疗法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
紫外线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反应的治疗方法。其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紫外线照射皮肤时,会与皮脂腺内的7-脱氢胆固醇发生反应,促使其分子结构中的苯环第10位碳链发生羟基化,进而生成活性维生素D3。这一重要的生化过程在体内继续参与代谢,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从而有力地促进骨钙化,增加骨矿含量。这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紫外线照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全身照射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其中,二野法是其具体操作之一。操作时,需要病人戴墨镜,并且完全裸露(除三角内裤或女性三点式泳服外)。光源中心正对特定位置,如正中线、双股上1/3中点联线交点处等。照射距离、速度及剂量都是关键。特别要注意的是,治疗时不宜选用二级红斑量,紫外线与消炎短波紫外线有所不同,这一点务必引起注意。
无论是天然紫外线还是人工紫外线疗法,都适用于各种类型骨质疏松症。但并非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都适合接受紫外线疗法。例如,红斑狼疮等胶原病、因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以及严重紫外线过敏的患者,都不宜接受紫外线疗法。因为紫外线疗法可能会加重这些原发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线疗法的生物学敏感性存在多种差异。例如,种族、肤色、性别、年龄、身体部位、季节和地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紫外线疗法的敏感程度。治疗剂量需要根据这些因素随时调整。
紫外线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病因治疗法,直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长期治疗不仅能增加骨密度,还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疼痛症状。早期骨质疏松症主要症状为骨骼酸痛,疼痛位置模糊,如脊柱骨的颈部、腰背疼,四肢关节松质骨痛,变形痛等。而物理康复治疗主要是疼痛的辅助治疗,包括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性骨折、骨小梁压缩性骨折引起的剧烈疼痛等。
紫外线疗法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理解其原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明确适应症及禁忌症,并随时调整治疗剂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紫外线疗法,为更多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