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您全面解读肝硬化
在全球的范围内,大约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近二十亿)正面临或曾经遭遇过病毒感染的困扰。其中,高达3.5亿的感染人群成为终身携带者。肝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威胁,其死亡三部曲乙型肝炎至肝癌的过程尤为严重。每年因乙肝后肝硬化导致的死亡人数接近百万,这一数字不容忽视。
随着医疗科技的持续进步,疾病的治疗方法愈发多样。以肝病中的肝硬化为例,其病程通常由慢性肝炎的久治不愈逐渐演变而来,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损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那么,在每一个病程阶段,肝硬化又呈现出怎样的临床特征?又该如何针对其引发的并发症进行有效治疗呢?
让我们聚焦肝硬化的病理机制。据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蒋明德介绍,肝硬化的形成是由于肝细胞的弥漫性变性坏死,随后伴随着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再生。这一过程反复交错进行,最终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改建,使肝脏变形、硬化。
肝硬化的发病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炎性病变,随着病程的进展,部分患者逐渐发展成肝硬化。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肝硬化患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发,也有少数患者是由丙型肝炎病毒、血吸虫等因素导致。近年来,因过度饮酒导致的肝硬化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正常的肝脏中,肝小叶内的肝细胞是消化、加工、解毒、蛋白及糖原合成等功能的核心。在肝硬化过程中,这些肝细胞因各种原因出现肿胀、变性、坏死等,丧失了原有功能。为了修复这些损伤,肝脏会产生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结节形成,就像皮肤损伤后形成的瘢痕一样,失去原有的平滑和柔软性。这些变化在成千上万的肝小叶和肝细胞内发生,挤压了动脉和静脉血管床,导致它们扭曲、畸形、改道。
这些血管是肝脏内外气体交换、营养供应的交通要道,一旦受阻,肝内循环就会受阻,导致供血不良,营养缺乏。这种恶性循环反过来又会加重肝脏的损害。大量实验证明,在肝细胞正常的情况下,一旦阻断肝脏的血液供应,就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引发肝组织重建、结构异常,这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就是我们所说的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其背后的病理机制以及发病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其成因和演变。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肝硬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方法也在持续和创新。希望在未来,我们能更好地防治肝硬化,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