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好胆固醇就能稳住斑块
在生命的脉络中,“斑块”这个词时常被我们提及。它们,如同动脉内壁上的黄白色小斑块,像冷却后的粥皮一样质地,虽然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些斑块,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层,但如果我们忽视它们,它们便会逐渐壮大,甚至导致血管的堵塞或破裂,引发血液凝固,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那么,这些斑块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从形态上看,斑块的内部是一团黏糊糊的物质,这是巨噬细胞吞噬后演变的泡沫细胞,以及泡沫细胞坏死后形成的脂质坏死物质。外围则是一层纤维组织,将泡沫细胞轻轻包裹,整个斑块犹如一个嵌在血管内壁的“饺子”。若这“馅料”逐渐增大,超越了“饺子皮”的包裹能力,斑块便可能破裂,引发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形成血栓。
斑块的位置决定了疾病的类型:如果沉积在颈动脉,便形成颈动脉斑块;若沉积在冠状动脉,则形成冠心病。这些斑块的起源,与胆固醇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胆固醇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胆固醇,就没有斑块。胆固醇本身是构成细胞膜和一些重要激素的成分,对人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细胞死亡数量超过新生数量,对胆固醇的需求减少,而摄入却不断增加,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升高。
这些游荡的胆固醇在血管中寻找安身之所时,血管内壁的脆弱之处就成了它们的突破口。巨噬细胞在感知外来物质入侵时,会大量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坏死,构成了斑块的内核。
对于已经形成的斑块,患者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消除。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以降低胆固醇为代表的药物治,可以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而在一些小规模的研究中,通过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甚至可以使部分患者的斑块消退,血管重新恢复光滑。
这些他汀类药物的出现,如同斑块的“克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多直接观察斑块的手段,如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内超声等。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斑块的体积有所减小、脂质核心减少、纤维层厚度增加,甚至斑块完全消退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这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福音。他们有望通过这些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药物治疗手段,重获健康的血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