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暑湿易袭人
随着夏季的脚步临近,许多人开始感受到身体的疲惫和虚弱,仿佛“无病三分虚”。这一现象在体质较差的老人和小孩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在盛夏大暑时节更容易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闷、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新病或使旧疾复发。对此,专家指出这是“暑必伤气,暑必挟湿”的原因,并建议介绍一些中医药知识以帮助人们安然度过盛夏。
那么,何为“暑必伤气”呢?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高亢张扬的特性容易耗伤正气。加上夏季人体心火旺盛,两阳相合,使得伤津耗气更加严重。天热容易使人倦怠乏力、心烦口渴、少气懒言,稍动则汗如雨下。烈日下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新陈代谢加快,热作用可能破坏细胞,使蛋白质被分解。如果长时间处于亢进、兴奋状态,消耗大而入不敷出,体内的产热与散热就会失去平衡。过度出汗会导致浓缩,影响水盐代谢,使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失衡,免疫反应发生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中医称之为“暑必伤气,生化失司”。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清暑益气功效的食疗或进行“清补”。提醒大家在盛夏治疗老年人感冒时,切忌发汗太过,要注意“扶正达邪”的原则,不要随便服用市场上的一般感冒药物。
而“暑必挟湿”又是何意呢?在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加之气温变化无常。放晴时炎热无比,下雨时则阴凉宜人。这种暑湿最容易侵袭人体。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太阳辐射不断使水分从水面、土壤和植物中蒸发到大气中。气温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暑热也就越重。中医认为湿为重浊之邪,暑为熏蒸之气,二者结合使人倦怠乏力、食欲减少、气短、肢困头重、大便溏薄等症状。民间称之为“疰夏”。特别是在老弱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在炎热的夏季,这些人不要贪吃寒凉食物,以免遏留湿邪反而导致病情缠绵不愈。治疗暑热必须同时清化湿浊,不可顾此失彼。
盛夏季节是身体最容易受到暑气和湿气侵袭的时候。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了解并应对这些状况。通过中医食疗或清补等方法扶助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治疗感冒等疾病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消耗正气。让我们共同努力,安然度过这个盛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