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口吃多属心理病
在咨询工作中,我常常遇到忧心忡忡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正面临口吃的困扰。家长们深知,一旦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其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阴影将是长期且深刻的。口吃不仅仅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更可能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的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孩子的口吃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口吃并非生理原因,而是源于心理。当孩子们出现口吃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矫正技术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些技术既温和又有效,能够给予孩子们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正确示范法。我们应以和蔼温柔的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模仿。当孩子开始尝试时,我们需要耐心引导,并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赞扬和鼓励。
唱歌朗读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孩子们往往不会表现出口吃。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唱歌、背课文、说儿歌,让他们掌握语言的节奏,再逐渐将这种节奏感应用到日常对话中。
缓慢对话法则是让孩子们在日常对话中放慢速度,特别是开头的话语。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不插话,让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孩子说完话后,我们可以以慢节奏回应,尽量使用孩子刚用过的词语。这种对话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爱。
节拍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可以忘记自己的“口吃”,通过扮演某一角色,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
我们也需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说话结巴的情况都需要矫正。特别是在孩子风风火火、急急忙忙说话时出现的暂时性结巴,这是孩子们的特点,无需过分紧张。我们绝不应该轻易给孩子贴上“口吃”的标签,因为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甚至使暂时性结巴演变为真正的口吃。
在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做到“三不”:不嘲笑、不阻止、不催促。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是孩子克服语言障碍的最大动力。
面对孩子的口吃问题,我们需要以理解、耐心和支持的态度去帮助他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一难题,走向自信、流畅的表达之路。(实习编辑: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