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哪些
骨质疏松症,一种临床综合征,其本质在于全身性的骨数量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大等,导致骨的机械强度降低,从而引发非外伤性骨折,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可能导致某些部位的骨折。这种疾病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分泌紊乱是骨质疏松症的公认重要病因之一。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更年期后的女性患者尤为常见。这是因为性激素对骨质的代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人体进入老年阶段,性激素分泌减少,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长期向病人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这一后果,意味着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加速骨质疏松的过程。而性激素可以抑制垂体前叶素,间接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钙代谢失调也是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钙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摄入的钙量约为体重的每日需钙量的1%,其中的一部分被人体吸收利用,其余部分则随尿液和大便排出体外,以维持钙的代谢平衡。如果摄入的钙量减少,或者肠道吸收功能出现障碍,或者钙的排泄量增加,就容易引起缺钙性骨质疏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内分泌紊乱的影响,骨质疏松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生理失衡因素也不容忽视。肌肉的正常舒张和收缩以及各种压力可以刺激骨骼组织,维持正常的钙代谢平衡。当肢体或全身失去生理性活动及体力劳动或锻炼时,容易引起骨组织内的变化,引发脱钙和尿钙排出量增加,从而导致骨质疏松。长期卧床的人可能会出现全身性骨质疏松,而局部因石膏夹板固定或神经过敏性废用则可能出现局部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包括内分泌紊乱、钙代谢失调以及生理失衡因素等。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骨质疏松症的侵袭,尤其是60岁以上的女性。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内分泌平衡、维持正常的钙摄入和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