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迟迟未能愈合的原因有哪些
生活中的意外总是难以避免,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当身体遭受伤害,出现骨折时,患者往往需要卧床静养。实际上,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大多是由暴力挫伤或外伤引起的。在骨折的康复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患者的康复速度并不相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既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性的。
从全身因素来看,骨折的愈合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年龄越大,骨折的愈合速度相对越慢。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比起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骨折的愈合速度要快一些。
而在局部因素中,有几个方面尤为关键。首先是断面的接触面积。断面接触面积越大,骨折的愈合相对容易;反之,则愈合难度加大,尤其是断端分离的情况下,愈合更为困难。
其次是断端的血供情况。骨折的愈合需要大量的营养支持,而这些营养主要依赖于血液的滋养。在松质骨部位,由于血供良好,骨折的愈合速度相对较快;而在血供不良的部位,骨折的愈合速度可能较慢,甚至可能出现延迟连接、不连接或缺血性骨坏死的情况。
损伤的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块骨缺损或软组织严重损伤的骨折,其愈合速度往往较慢。骨膜的完整性对骨折愈合也有较大影响。如果骨膜损伤严重,愈合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感染也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骨折发生感染时,局部长期充血、组织破坏、脓液和代谢产物的堆积都不利于骨折的修复,可能导致愈合迟缓甚至不愈合。
固定和运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适当的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复位后的位置,防止软组织再次受伤和血肿扩大,保证修复过程的顺利进行。过度固定可能导致局部血运不佳,骨代谢减退,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对愈合产生负面影响。在保证骨折不再移位的条件下,适度的上下关节活动练习可以促进患肢肌肉的生理舒缩活动,使局部血液循环畅通,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