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发病存在哪些特点?
关于我国老龄化与骨质疏松问题的严峻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症,这一全身性的代谢疾病,在中老年朋友中尤为多见。
岁月的流逝不仅带走了青春的活力,也在悄然间改变了我们的骨骼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呈现负平衡状态,骨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导致了所谓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资料显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在50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上升。在美国,高达55%的髋部骨折发生在80岁以上的人群,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33%。
骨质疏松骨折的年龄特征在男女两性中有所不同。骨量达到峰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逐渐下降。男性和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下降速度却有所不同,女性的下降速度更快。尤其是妇女在绝经后,会经历一个骨量快速丢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骨质疏松骨折的病人数量明显增加,前臂远端的骨折尤为突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于骨量丢失的方式不同,分为绝经后型(Ⅰ型)和老年型(Ⅱ型)。绝经后型骨质疏松是高转换性骨质疏松,主要影响新近绝经后的妇女,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6倍。这种类型主要涉及到松质骨的骨量丢失,所引起的骨折主要是椎体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
在所有的骨质疏松骨折中,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脊椎是公认的骨质疏松骨折的最常见部位。大约半数有影像学椎体骨折表现的人并没有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由于许多骨折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或症状极其轻微,因此只有三分之一的椎体骨折得到临床诊断。也就是说,实际患有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的人数远远多于已确诊的人数。
面对这一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骨质疏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朋友,应该及早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