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病因
“人老骨松”这是许多人在生活中容易忽视的现象。许多骨科医师在处理骨折时,往往未将骨质疏松这一重要因素纳入考虑范畴。骨质疏松却是骨折的幕后推手之一。想要降低骨折的风险,必须从防治骨质疏松开始。那么,骨质疏松究竟是什么,又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深入了解后我们会发现,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诸多因素中,遗传、内分泌、营养、活动、年龄和免疫等因素被公认为主要病因。特别是内分泌因素,其中雌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女性而言,卵巢功能的衰退或过早闭经导致的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大大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重建等多重作用,而雄激素则有助于蛋白合成和骨基质合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性腺功能逐渐减退,这两种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缺乏活动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为骨骼提供充足的矿物营养,增加骨钙含量。运动还能保持对骨骼的机械刺激,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的形成。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的锻炼不仅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减少骨量丢失,还能改进骨质量,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比之下,那些长期卧床或因病需长期固定的患者,由于身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肌肉的活性减少,骨骼缺少肌肉的刺激,导致骨母细胞减少,正常的骨代谢过程被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骼中的钙溶出增加,尿中的钙排出也随之增加,最终引发骨质疏松症。
有趣的是,运动员因为肌肉发达,骨骼通常较为致密坚硬,患骨质疏松的几率相对较低。同样地,老年人在手术后或患重大疾病时,为避免骨质疏松,应尽量避免长期卧床,而应尽早下床活动。
骨质疏松并非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疾病。在防治骨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骨质疏松的防范和治疗。只有深入理解骨质疏松的病因,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