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镇纸(镇尺)
镇纸文房中的雅致小物
镇纸,一个富有文人气息的名称,它是写字作画时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又称纸镇、文镇或镇尺、压尺,它最初的形态并不固定,随着文人的把玩和使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文房用具。
镇纸的起源,与古代文人珍爱小型青铜器、玉器等有关。这些珍赏物品被放置在案头,因其具有一定的重量,便被随手用来压纸、压书。久而久之,这种习惯逐渐固定下来,镇纸也就成为了一种文房必备之物。
南北朝时期,镇纸正式进入书房。《南史垣荣祖传》中记载,齐高帝曾用铁制镇纸,以备不虞,可见镇纸的历史已逾1500多年。宋元时期,虽然传世品甚少,但在书籍文献中多有论述。
镇纸的材质十分多样,包括石、铜、牙、金等。在明代,镇尺的材质有木、铜、玉、石等,多为尺状。镇纸的形状也各异,常制成禽兽鳞介等形象。清代镇纸在材质上较明代有所增加,如瓷、象牙、珐琅等。其中,铜镇纸在清代尤为盛行,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装饰性极强的镇纸开始出现,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
如铜鎏金珐琅镇纸,为清代中期制品,铜胎鎏金,纹饰细腻真实,颇似瓷器中的粉彩,既有较高的工艺价值,也是文房珍玩中的精细之作。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的盛行以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多以长条形和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有的诗词格言或画有的竹梅菊兰等图案,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
在书房的摆设中,镇纸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文具,更是主人情趣、爱好的体现。每一件镇纸都是一件小巧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在文人的书桌上静静守候,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如今,镇纸已经成为文房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无论是收藏还是使用,镇纸都是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