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呼 满族的独木船
威呼,这一充满诗意的水上运输工具,满语汉译名为独木船,亦被称为威弧、威忽、葳瓠。在黑龙江的水域中,威呼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存在。《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其形状如梭,像一支灵动的画笔,在水面上舞动。大的威呼可以容纳五六人,小的则只能容纳二三人。船身以剡木两头为桨,形状独特,柳叶底圆舷平,两头尖并向上微翘,犹如一只矫健的水鸟展翅飞翔。
每当船只行驶在宽阔的黑龙江上,常常需要一人手持青苔随时准备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这是因为威呼虽然坚固耐用,但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仍可能出现船身漏洞。这一特殊的任务被安排给经验丰富的船夫,他们以敏捷的动作和专注的眼神,确保船只的安全航行。《黑龙江外记》的作者西清,在由奉天到吉林,直至赴黑龙江的旅途中,多次乘坐威呼。他在书中描述,当船行驶到江的中流时,惊险程度让人“目不敢视”。
威呼的存在并不局限于黑龙江,它在吉林、辽宁的广大地区也极为普遍。满族人民在水中生活、劳作,威呼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有的地方称威呼为“快马子”船,而只用木板联成的则称为“对子船”。在清代,吉林、黑龙江的土地上窝集众多,山溪相间,采集人参和捕貂的人们常常携带小的威呼前往。这种长而窄的小船虽然只能容纳一人,但两手持小桨划行却极为灵活。
威呼的功能多样,不仅用于载人,也用于载物。夏季时,它作为运输工具,运送过江的车马。而在秋冬季节,它则被弃置岸边或搬上岸来用作马槽喂马。甚至在采捕东珠(珍珠)、捕鱼等水上活动中,威呼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打牲乌拉负责采珠捕鱼的余只船只中,威呼就占据了359只,足见其重要性。这一独特的船只,不仅是满族人民的交通工具,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黑龙江的水域中游弋,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梦想和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