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九葬九迁 十葬万年
语意源自客家风水先生的自我解嘲,他们认为迁葬的次数愈多愈好,借此比喻好事多磨,并鼓舞人心,表明事情总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客家人笃信风水,其中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尤为显著。若说世界风水在中国,那么中国风水的精华便在赣州。风水术,又被称为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
客家风水祖师杨筠松,被民间尊称为杨救贫,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堪舆典籍,如《正龙子经》、《疑龙经》等。他主张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确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位置。其理论后来发展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被世人称为“形势派”或“江西派”。从事堪舆职业者,常被尊称为风水先生。
客家地区多山多水,环境多变,阴宅易受虫蚁侵蚀,因此迁葬(二次葬)成为必然。客家人的首次安葬较为简单,但若干年后,子孙会选择吉日开墓,重新安葬,二次葬的仪式反倒更加隆重。历史上多次的迁葬记载显示,“风水”是客家人盛行二次葬的主要原因。
在台湾客家社区,第一次丧葬仪式相对简单,常不立正式墓碑。时隔三五七年甚至十余年,再择吉日开墓,重新安葬。台湾、粤东、赣南等地的客家有一种说法:“九葬九迁,十葬万年”,意味着祖先迁葬的次数越多越好。客家还有“金瓮一口,值得生龙穴”的说法,即使风水再好,也愿意将祖先遗骨装入金瓮再次安葬,而不愿一次就固定葬在一处。
客家人对死者充满敬意,注重慎终追远。他们深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因此丧礼仪式繁复。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宣扬先祖德泽和子女孝道的机会。客家人害怕处理不好先辈的丧葬事宜,不仅可能贻笑大方,甚至可能对后代产生不利影响。他们的哲学观念中,“死者为大”,生命虽止,但灵魂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