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回族人民居住的崖窑与箍窑

骨科 2025-05-07 03:38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在黄土高原的广袤土地上,我国的回族人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居住文化崖窑与箍窑。

回族群众在挖崖窑时,会选择在山塬梁峁处进行。他们利用专业的“窑匠”,将断面铲出,有的宽大,有的窄小。窄小的断面可以挖出三孔窑,而宽大的断面则能挖掘至五六孔。这些窑洞的底方顶圆,其大小根据土质而定。在坚硬的土质中,窑洞可挖得宽敞些;而在松散沙化的土地上,则需要保持较小的规模。一般的窑洞约为十二米,宽度在三四米之间,高度则超过三米。洞口经过精心砌造,镶有门和窗户。

回族人的窑洞中,中间的一孔为主窑,供客人居住或宴请使用。旁边的火窑则供做饭和居住。火窑设计巧妙,炕与锅台相连,中间设有梯形高低墙,墙上可放灯盏,为锅台和炕提供照明。火窑上侧还有个小窑套窑,用于存放石磨或土豆、萝卜、粮食等。还有被称为“高窑子”或“高楼子”的窑洞,一般位于窑洞上部,是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场所。

在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地区,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建造箍窑。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建筑形式,首先要打好窑墩子,俗称“窑腿子”,然后打胡基、准备草木灰等原料。开始建造时,要在石板上放模子,填土并夯实。打胡基的艰辛在回族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中可见一斑:“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有了窑墩和胡基后,就可以开始箍窑。箍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像牛脊梁型,外观独特美观,采光良好,冬暖夏凉。

虽然箍窑比挖崖窑更为复杂,需要定期维护,但其坚固耐用,一般可居住几十年乃至百年。箍窑的建造体现了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技艺,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无论是崖窑还是箍窑,都展现了回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是黄土高原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