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七首国歌
国歌的象征意义及其历史演变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反映了民族的心声和意志。回望中国历史,除了现今所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外,还有六首国歌见证了国家的历程。
早在1896年,清朝在外交活动中因缺乏国歌而尴尬。当时,他们临时改编了一首七绝诗,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使用,名为《李中堂乐》。这是旧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
进入20世纪初,随着外国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深感气愤屈辱。出于外交需要,清于1911年以法律条文形式颁布了国歌《巩金瓯》。这首歌因不合国情民意,仅颁布一个月便被辛亥革命推翻,成为清王朝的葬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首国歌。
随着中华临时革命的成立,于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这首歌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歌词昂扬流畅,通俗易懂。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废弃了这首歌,并启用了《中华雄踞天地间》为国歌。这首歌曲虽短小精炼,但旨在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宣传,然而它的寿命很短,刚露面即被民主革命的浪潮淹没。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段祺瑞教育部征集国歌。作曲家肖友梅选用了《尚书》中的《卿云歌》作为歌词并作曲。这首歌为旧中国歌功颂德,遭到了国民的唾弃。
中国历史上的第六首国歌是于1930年根据孙中山的训词创作的《党歌》。这首歌的歌词主题突出,内容厚重,因此广为流传。
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才真正有了代表劳动人民心声和意志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在监狱中创作歌词,聂耳谱曲。每当唱起这首歌,我们就会铭记国家和民族的创业艰辛,想起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英雄们。
国歌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国家的历史,它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荣辱。每一首国歌都代表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精神,是民族心声的写照。